English

为了这方净土

——记农工中央副主席朱兆良
2000-02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傅志泉 许培新 我有话说

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朱兆良是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、中科院士。几年来,他为使祖国的每一寸土壤都保持洁净而不懈努力。

1998年春天,朱兆良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。3月4日下午,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陪同下来到联组会上。江总书记对委员们的发言听得很认真,并随手记到本子上。朱兆良讲的是与农业有关的环境污染,为追求农作物高产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和农药,使湖水处于富营养状态,农田变成了“娃哈哈田”,农产品中甚至出现残留农药。长此下去,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堪忧。他建议,在原来提出的农业“高产、优质、高效”的基础上,再加上“低耗和无污染”。

院士的发言引起了江总书记的浓厚兴趣。他对朱兆良说:“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,譬如你讲到了农业污染。不听不知道,一听吓一跳。一般只讲工业污染,农业污染是个新概念,以往我们对农业污染不够重视,实际上问题还不止这些。我把主要的都记下了。”半年之后,《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公布,朱兆良发现“决定”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要控制工业、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。”这自然令朱兆良激动。但更让他难忘的是江总书记的风采、务实精神和人格魅力。

从此,朱兆良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——把专业知识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。他多次率队赴农村调研,奔走于大江南北,湖泊田间。

1998年6月,朱兆良南下广东,考察广州、佛山、从化等地。这位长期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的土壤学家,延伸着自己的视线,以更宏观的思维去把握调研课题。

1998年9月,朱兆良率队在江苏省作了一个跨越长江南北的纵向考察,南起吴江,北至沛县,10天行程2千余公里,考察了三市六县十几个乡镇。朱兆良欣喜地看到,他在政协大会上的呼吁和提案产生了影响,各地领导不再以“高产论英雄”,开始讲低耗和无污染了;一些地方正在通过生态农业实现高效益。阜宁县罗桥乡的干部,一手从水稻田里捞出一把大螃蟹,这情景让朱兆良十分兴奋。他认为,这种不施化肥“万亩鱼蟹精养,万亩稻田养殖,万亩荷藕立体种养”的做法,无论从调整农产品结构来看,还是从保护土壤来看,都是一条路子。根据调研的情况,10月下旬,朱兆良代表农工中央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做了题为《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》的大会发言。翌年一月,朱兆良又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在江苏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作了《增加农民收入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》的大会发言。发言指出,“增收”比“减负”更重要。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立即批示:“朱兆良代表农工民主党的发言很好。首先发言题目(增加农民收入)非常重要。它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农村工作的根本问题,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问题。”

1999年5月,朱兆良再次率队在苏南地区作了一次横向考察,成员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、农工党中央调研组、江苏省政协科技委员会的专家组成。通过调研力图摸清农业活动引起的地表水、地下水和农副产品的污染现状。朱兆良每到一个地方,都不凭印象、不靠感觉,而是凭数据,靠理性。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,有什么建议就提什么建议,实话实说。他在田埂地头反复询问农民的一个问题是:“每亩田施多少氮?”回答总是超标的。所有数据都说明,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农产品污染已经相当严重。照此发展下去,将来谁还敢吃农业高产地区的大米呢?

带着深深的忧虑,今年3月,朱兆良将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再次呼吁,加快制订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;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;要创农副产品品牌,优化农业生产结构,为我国进入WTO做好准备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